印度教徒崇拜牛,尤其视母牛为他们的圣灵,所以牛在印度人的社会中就具有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在都市,神牛可以自由安闲地踱步于陌头巷尾,累了就地卧倒,睡上一觉,绝没有人惊扰它的美梦。即使随意走到一户人家,或是一个菜市场,马上就会有人把“饭菜侍候”,甚至还会有人天天按时送食物。在农村牛可以随意进入田间,甚至可以肆无忌惮饱食或踩踏未成熟的庄稼,农户却不能驱赶。
看着印度人对牛的立场,真感受在印度做牛真好。老一辈中国人在回忆旧社会的磨折时,常用“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来例如那时生活之凄凉。而如今对付某些印度人,若是能过上牛一样的日子,将求之不得。
在印度教的教义内容中,牛是不可缺少的。首先,母牛与印度神学中的转回转生教义有关。从一个恶鬼轮回到一只母牛要履历86次转生的过程,再多一次转生的话,魂灵便可托生为人形。而一个杀了母牛的人的魂灵将要轮回到全程的最低一级,重新起头轮回生命。
为了帮助一个所爱之人的灵魂走向拯救之旅,亲人们捐献钱财用于饲养印度神庙中的牛群。他们相信死者必须穿越一条火焰河,而他们的捐助会给予死者抓住一只母牛尾的权利,以使他顺利地游过火焰河。因此,正统的印度教徒在临终之前会要求得到一只牛尾巴。
印度教认为神灵活在母牛之中,神学家们把一只母牛身体内的男神和女神的数量确认为3亿3千万。所以,印度人相信从母牛身体中出来的通通都是神圣的。在庆祝黑天神为牛的守护者的节庆仪式上,祭司用牛粪制成神的模型,将牛奶倒在神像的肚脐上,然后在庙中的地面上环绕着神像爬行。
祭司们还制作一种神圣“蜜浆”,以牛奶、黄油、牛尿和牛粪为质料,涂抹在偶像上和信徒身上以示神圣。别的,天天还要用新鲜的牛奶为神像沐浴。而神庙中的灯盏,燃用的也是由牛油提炼特制而成的奶油。家庭主妇用干牛粪和牛粪灰来扫除,使他们家里的地面和炉灶获得仪式性的干净。
不仅仅是母牛,公牛在神话中也扮演了重要脚色。印度教的主神之一湿婆的坐骑就是一头公牛,它被尊称为圣牛难迪(Nandi),湿婆经常骑着它巡游天庭。在遍及印度各地的湿婆庙前必有公牛雕像,已表示这里的威严。雕像有石头的、有铜的,有一样平常本质的,有绘成彩色的,同等是雄健魁伟,有板有眼。雕像上还经常挂满花环,分享到主神般的尊荣。
印度教徒遍及对牛怀有一种敬仰生理,为了表示对牛的敬意,除了在向大神祷告时,将神牛列于宗教场合并加以朝拜外,印度还有专门为牛祈福的节日。印度每年停止一次昌大的敬牛节——“波高”,以表示对牛的庇护和崇拜。
节日时代,人们用树叶和鲜花扎成的花环抱在牛的脖子上,并把牛角按个人喜好涂成五颜六色,还在牛角上挂上许多椰果和甜饼,然后手持装有各种颜色的圣水的瓶子,环绕着牛走三圈,边直走边将圣水洒向牛身,并像牛俯伏跪拜四次。
接下来由当地的老者或者僧侣牵着牛走过大街小巷,“圣牛”因不习惯牛角上的重物而不断地甩头,挂在牛角上的果品、糕点随之落地,人们便蜂拥而上,竞相拣拾,期盼带来好运。更虔诚的人则跪在过往的牛群所扬起的尘土中,用刚排出的牛粪涂抹自己的额头。牛四散后,人们还要打鼓念经送行。村庄里的医生甚至还收集牛蹄印下的尘土,用于治疗疾病。
印度农民家中大都养牛,他们待牛如同家人一样。有钱人把牛厩建得和人住的房子一样,盖不起牛厩的人家就让牛和家人住在一间房里,有的人家因房小,宁可人睡露天,也要让牛进屋安眠。早晨起来,主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牛梳洗,然后为牛准备一份包括有面包和水,而主人一家则食用比较简单的早餐。
印度大部分地区不允许屠宰老牛,而贩运老牛又属违法,这就造成了牛的数量只增不减。目前,印度有大牲畜5亿头,约一半是老牛。有人说,“如果印度不吃掉老牛,老牛将吃掉印度”,这话不无道理。那些生病的、年老体弱的牛,往往被主人抛弃放生。于是,大量可怜的迷途牛,在城市乡村四处流浪。它们阻碍交通、传播疾病、制造垃圾、污染环境、破坏市容。如何合理处置老牛,成了印度政府的一件头疼事。
可是在印度人眼里,牛的粪便是最纯粹的,是清污去秽的上品。看到新鲜的牛粪便,就会马上跑过去用右手将牛粪抹平,神情虔敬极了。抹成“牛粪饼”是为了快速晒干,晒干的“牛粪饼”是印度农村的首要燃料。印度人认为,烧牛粪的炊火可以消弭通通污秽。有些人爽性趁热将牛粪均匀地涂抹在自家房屋的四壁,听说如答应以祛邪镇魔。有的印度酬报了延年益寿,竟然天天饮牛尿,或在身上涂抹牛粪。印度前总理德赛访美时,在电视上诠释本身年逾80还精神矍铄,就是由于天天饮牛尿,并认定牛尿是世界通通饮料中最富营养的。
在印度,许多人都是严格的素食主义者,也许这就是我们熟悉的乔布斯在去了印度之后,回到美国也成了一名严格的素食主义者,素食主义者连鸡蛋也不能食用,可是人体又需要补充蛋白质,牛奶就成了唯一的选择。伟人甘地曾这样说:“母牛为什么被选为圣化的对象,我心里十分清楚。母牛在印度是最好的伴侣。她是富足的赐予者,她不仅给我们牛奶,还使整个农业成为可能。”在印度,人们对牛的感情和甘地差不了多少,现在最大的一家牛奶公司的名字就叫“母亲奶制品公司”。
有资料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印度教徒是吃牛肉的,后来发现牛最具有奉献精神,于是便不仅不再食用牛肉,而且对牛敬若神明。吠陀时期的印度教典籍明确规定,禁止杀牛和禁食牛肉。印度学者认为,之所以厚待牛,主要是因为吠陀时期的游牧民,以及后来几代游牧民的生活严重依赖牛。不仅能为人类提供牛奶,还能充当耕田和运输的劳动力,即使是牛的粪便,也能当作生活燃料。久而久之,印度便形成“圣牛”文化。
在印度国大党举行的全民选举中,将母牛和牛犊印在宣传单上作为印度国家的标志,那些不识字的民众只需要画叉,即表示选中国大党。牛已经成为这个国家的一种象征。在印度的落后地区,一名女子的价值往往连头牛都不如,没有人虐待牛,不尊重牛的生命,但是很多童婚的女子遭到夫家的虐待,屡屡致死。这虽然是印度的一大弊病,但从侧面也反映出牛在印度的特殊地位。很多人在提起印度的时候都不免会提及印度社会里“人让牛”的独特景观,牛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印度的代名词。
印度教义禁止杀牛,食牛肉,这种禁忌已经深入人心。当有人批评饲养那些已丧失产牛和生育能力的老母牛的习俗时,印度人会回答说:“当母亲老了时你愿意把她送到屠夫那里去吗?”不仅印度教如此规定,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法律辅助文件,表明政府不主张杀生的立场。而禁止屠宰奶牛则是印度宪法的明文规定。只养不杀的做法使得印度不仅拥有全世界数量最多的牛,大约一亿八千万头牛(包括五千万水牛),而且还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生病的、绝产的、无奶的、衰老的和残弱的牛。
现代印度虽然早已政教分离,但很多宗教信仰仍然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印度人对牛的热爱,如同远古时代原始人的图腾崇拜一样,印度教的牛就是印度人的图腾,是古代图腾崇拜在现代的延续。图腾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主要特点之一,动物崇拜又是图腾崇拜的一种,而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动物崇拜逐渐退出了现代宗教范畴,但是,印度教却是一个例外,它将牛偶像化,“牛崇拜”与“牛保护”成为它的核心教义,印度教徒无一例外承认在他们心目中牛是圣物。
“保护牛是印度教送给全世界的礼物,只要印度教徒保护牛,印度教就将永远流传下去。”但究竟谁应该承担起保护神牛的责任,如果把这个责任全民化,那么,极少数人就存在着钻空子的机会,在这方面,世俗的经济规则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无论如何,让神牛流落街头不仅对宗教不恭,而且也对法律不敬。
在印度,牛已被神话到极限,有些事更是闻所未闻。2014年4月,印度麦德亚邦斥资100万卢比(约合人民币10万元)为两头牛举办昌大的婚礼,约请跨越5000名宾客前来观礼,旨在企盼该邦好运连连,庄稼获得丰收,免受天然劫难。
2013年11月,一名印度男人经由祖母的同意后,迎娶了一头棕色的“奶牛新娘”。然而,2010年6月,在一个非印度本土的印度教社区里,18岁的巴厘岛少年诺古哈.艾利特(Ngurah Alit)在承认和一头母牛产生“一夜情”后,被迫迎娶该母牛。最终,因其不纯粹的婚前性举动,受到赏罚。
喜欢的朋友就来订阅户外帮,你们的支持就是我们坚持的动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