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大降价!为什么?

来源:TOP创新区研究院

年中大促还没开始,苹果已经先动手了。

电商平台与部分线下渠道大幅调价,比如iPhone 16 Pro 128GB,从原价7999元一路降到电商到手价5499元,叠加“国补”500元,创造历史低价。

当然,这不是苹果的第一次大促突袭,回顾2023年的降价节奏,iPhone 15也曾在618前打头阵降价,今年年初全系降价1500元已初露出“降价”锋芒,但这次却带着点隐形的焦虑。

首先是大中华区的财报表现不佳:

从二季度的财报看,苹果的利润和营收都在涨,其他地区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但大中华区同比下滑2.3%。

IDC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3.3%,市场整体在回暖。小米、华为、OPPO、vivo全面开花,只有苹果下滑了9%,出货量跌至980万台,是头部厂商中唯一负增长者。

焦虑的还有市占率:Counterpoint Research报告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排名依次为华为(19.4%)、Vivo(17%)、小米(16.6%)、Oppo(14.6%)和苹果(14.1%);在中国高端市场,苹果的占有率从2022年的75%跌到2024年的54%。

华为的回归、小米的旗舰冲刺、vivo的影像技术……

消费者变了,品牌格局也变了。曾经的“真香定律”,也不再只属于苹果。

另一边,苹果所依赖的“全球化供应链”也正面临政治干扰:

根据路透社的报道,光是2025年Q2受关税影响,苹果预计仅成本就增加9亿美元。

为了缓解压力,苹果加快向印度转移产能,试图规避部分税费,但产能稳定性和良率远不如在中国的供应链。加上汇率波动、地缘紧张,一整个春天,苹果都在后勤战线上疲于应付。

这轮iPhone 16的大降价,是苹果在内忧(销量)、外患(关税)之间打出的缓冲牌,用降价缓冲销量压力。

通过历史最低价吸引“摇摆用户”入场——尤其是那些原本考虑国产品牌的用户,迅速提升出货量,为Q3财报保底。

那为什么苹果能打这张牌呢?

因为利润空间够厚,“降价”仍能赚钱!

因为苹果的利润结构是行业“天花板”。

苹果今年一季度全球净利润达到363亿美元,净利率超过29%;二季度净利润247.8亿美元,净利率也在26%。这意味着,即使它降价1000元,可能只是从利润中挪出几十美元——依然赚钱。

反观安卓同行,在4000–6000元价位带拼得头破血流时,许多品牌的硬件本身几乎不盈利,靠系统生态、广告或出货规模回血。

苹果则不然:每卖出一部手机,不只卖硬件,还卖“生态年费”:Apple One、iCloud、Apple Music、App Store 抽成……

所以,降价的醉翁之意在于重新争夺那些本打算跳槽到小米、华为的用户——只要你买了iPhone,就会进入苹果生态,成为Apple One、AirPods、iCloud的长期客户。

要知道,服务业务营收已占据iPhone本体的一半了。

25年1季度财报显示,服务板块本季度营收高达263亿美元,占比约20%,25年1季度,服务版块非常稳健,营收还在增长,而且该板块的利润率更高。

前几天刚刚出来的二季度财报

苹果一季度财报截止是去年12月份,是传统的买买买季,销量一直是最高的

降价,或许对它来说,

只是“从硬件收入转移到用户留存”的一场调配游戏。

就在4月,苹果董事会刚刚批准了新的1000亿美元股票回购计划,这是一种强烈的信号:我们依然有充足的现金流,对未来的股价有信心。

与iPhone 16的大降价形成对比的是,《华尔街日报》等多家媒体称:苹果高管正计划在今年秋季全面提升 iPhone 17 的定价。

原因就是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的30%关税。当然咯,苹果不愿把涨价直接归因于关税,肯定会用“新功能”“超薄设计”“AI助手集成”来包装定价上涨的故事。

这就制造出一种吊诡的市场心理:现在买 iPhone 16 是划算的——因为价格低到极限;不买可能会后悔——因为iPhone 17 涨价后,iPhone 16 就变成“上一代性价比巅峰”。

在这个窗口期,苹果实际上制造了一种“预期收割场”——不管你买不买,你都会被动卷入苹果的定价叙事——绝对的定价操作大师。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苹果的挑战不是定价不是销量,不是关税,不是竞品,

真正的挑战其实是苹果这个品牌“稀缺感”的消解。

过去十年,苹果不靠打价格战赢得市场,它靠的是气质、创新和生态系统。 但现在你会发现,iPhone 正在越来越像一款“可以比价、可以等促销、可以谈折扣”的商品。

这才是最值得担心的地方。

当用户开始问“多少钱合适”而不是“我值不值得拥有”,当旗舰手机的发布节奏变得像家电一样 predictable(可预测)、当中国消费者开始把AirPods当作耳机而不是生态入口……苹果的稀缺感正在逐步被稀释,但这恰恰是它利润率、品牌溢价、全球供应链的根基。

当然,苹果还在巅峰,

但我们也要知道,没有一个品牌能永远站在“稀缺感”之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