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道,宽则能容

一般人在病故之后,他的子孙和其他的亲人往往会认为这是庸医错 误诊疗、用药所导致的,甚至还有人对此抱恨终生。我常常微笑着说:“为什么这些人将自己的生命看得那么轻率渺小,却把医生的作用看得那么重要呢!”庸医用药出现偏差错误,只不过会使病人久病缠身,不能快速痊愈罢了。如果人真病入膏肓,命中注定不能康复,那么就算是名医扁鹊再世,又怎能治愈?如果把这种情况归罪于庸医的诊疗和用药不好,不是太冤枉他们了吗!

以古鉴今

张廷玉(1672—1755),清朝重臣。他居官五十年,官至保和殿大 学士兼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去世后配享太庙。在整个清代,汉族大臣配享太庙的,仅有张廷玉一人。

张廷玉之所以有此地位和荣誉,和他受到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他的父亲张英是康熙时的重臣,位高权重,但为人宽容大度,有与邻居互让三尺的“六尺巷”佳话,堪称一代儒臣。张英辞官归隐后,撰写了一部家训著作《聪训斋语》,结合他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处世智慧,论述了修身、存养、节用、读书、交友诸方面的问题,以此来教育子孙。对于这本书,张廷玉“终身诵之”,并深受其影响。他也像父亲那样,将自己数十年积累的人生心得编为一书,这就是《澄怀园语》。

上面的两段话,是从《澄怀园语》中节选的,集中体现了张廷玉对 宽容的深刻理解:天下之道,宽则能容。待人处事,要有宽广的胸怀,才能有容人的雅量。《澄怀园语》还记载了一则他宽容待人的事,讲的是在雍正十年,很多山东的士绅因为灾荒歉收而抗粮。当雍正帝准备严惩时,张廷玉向雍正帝求情,认为他们情有可原,请求对其法外施恩,后得到雍正帝的准许。张廷玉这种宽待百姓的作风,在今天很需要发扬光大!

*选自《家风传承——党员干部家风读本》

部分图片资源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家风传承——党员干部家风读本》

颜炳罡 周海生 陆信礼 于媛 / 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