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的源流

反映农业与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被称为“农家”,起源于神农时代,辉煌于春秋战国。农家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以许行为代表、主张“君臣并耕”的一个思想流派,以重农思想为理论核心,参与了百家争鸣,因主张“平等劳动说”等进步观念,遭到了显学人物的反对。

先秦农家没有著作存世,在《管子》与《吕氏春秋》两本书中保存了一些关于农业知识的问题。农家思想包括重农思想、民本主义、农业管理和生态农学四个基本构成部分,对于今人培养和造就科学的生态意识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农家是较早的学派,以神农为圣人,大概是原始时代的产物。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已有一万年左右的历史,农业科学技术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有相当的水平。我国神话传说中的“农稷”、“神农”、“媒祖”,开创了“农”、“桑”,说明我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关农家来源,远古时的观点是“神农作种五谷于淇山之阳,九州之人乃知谷食”,“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管子·轻重篇》)。而且“易曰:炮栖氏(即伏羲氏)没,种农氏作。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耕农,故天下号曰神农氏。” (《汉书·律历志》)可见农家是假托传说中的神农氏来抒发己见的,所以又被又惯于称为“神农学派”。

班固将农家作的界定是:“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汉书·艺文志》)

展开全文

先秦农家大概有如下渊源:一是出于农官,或继承了农官的档案资料。即农家是从中国最早的农官(农稷之官)中发展、演化出来的。“农稷”即后稷,是神话传说中的与神农氏一样的农业开创者,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农官。这也就是将农家称为神农学派的缘由。二是出于“鄙者”,即与农民有较多联系的平民知识分子。《神农》一书可能属于此派。农家具有一种平民意识,站在“重民”的立场上来看问题,以致提出了“君臣并耕”的理想,从而发展为民本主义。这也是农家招致显学人物和统治者不甚喜欢的根本缘由。三是成为重农学派,将“农”摆在了一切政事之首(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将“重农”作为基本理论主张,将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需要作为农事活动的基本目的(以足衣食),而这必然使他们给“农”以高度的重视,这也是他们衡量一切问题的准绳。四是农家重农不光是有理论,而且有一定的措施,即“播百谷,劝耕桑”,这一“播”一“劝”既包括政策和价值上的导向,也包括技术上的指导和帮助。因此,班固将《氾胜之书》列入农家。

班固《汉书·艺文志》之农家类,首列“《神农》二十篇”。但至《隋书·经籍志》,《神农》已不见于著录,可知其书亡佚已久。清人马国翰辑录《神农书》一卷,今人得以窥见《神农》要旨。关于《神农》一书的作者有很多种说法:一是班固《汉书·艺文志》自注说:“六国时,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二是唐代颜师古引刘向《别录》云:“疑李悝及商君所说。”后人认为颜说比班说“具体”可信,自此言及《神农》一书的作者,奉颜说者居多。三是《神农》既非李悝所作,也非商鞅所著,很可能系战国时期农家代表人物许行所作。

许行,战国时楚人,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是农家代表人物。其生平今已不可考,只知他与孟轲同时代。孟轲在滕国时,许行曾“自楚至滕”(《孟子·滕文公上》)。滕文公根据他的请求给了他一片可以居住和耕种的土地。许行有门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可见其学说在当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孟子·滕文公上》)。其弟子陈相曾与孟子辩论,讨论过人性问题与社会分工问题。

(本文摘自《国学精要》一书;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此文请点赞留言,欢迎转载,感谢光临!

本公众号投稿邮箱:630157447@qq.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