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孩子的刻板思维决定的
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特点之一就是:刻板。孩子的思维就像是一条直线,不像成人可以举一反三。这是儿童思维的局限性。比如我们问孩子你是否有弟弟,他回答:是。如果反过来再去问孩子,你的弟弟是否有哥哥,孩子就会回答没有。这种刻板的思维决定了成人的回答不能过于复杂,如果超出了孩子的认知范围,大脑就不能理解。所以我们经常看见孩子会不停的追问。
儿童自身学习的需要
皮亚杰把儿童称为“科学家的儿童”,因为儿童对于知识的探索不是成人进行灌输的,
相反儿童是积极的探索者,他们会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来获取知识。所以说孩子自身就充满了好奇,而这种天生的特点会促进孩子不断的去主动探索。
孩子喜欢问为什么其实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共性,这是孩子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于孩子来说,问得为什么越多,对孩子发育的积极意义也会越大。
多问为什么对孩子成长有哪些积极的作用?
促进孩子智力的发育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智力是对环境的适应。儿童通过积极的探索逐渐适应环境。在探索的过程中,知识被构建起来,这源自于儿童对物体或想法的积极探索。孩子通过不断的问为什么就是在积极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有些知识恰好和孩子的探索行为相符合,恰好建立起了知识的体系。
也就是说孩子对这个世界探索的越多,他们越能够积累更多的知识,与环境适应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最终体现在孩子的智力水平上就是孩子比同龄人的认知能力更超前,也就是我们说得孩子懂得越多孩子越聪明。
是孩子语言能力的追赶期
2-6岁的孩子属于语言爆发期,
《儿童心理学》中写到:3-4岁孩子掌握的词汇数量从896-1540个,
孩子快速的语言掌握能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孩子和父母的对话过程中。研究者发现孩子掌握词汇更多来自于孩子和成人的对话,第二,孩子和父母的共同场景中;当孩子和父母在共同场景中以孩子的兴趣为主去讨论,能够激发孩子学习语言的主动性。
当孩子喜欢问为什么的时候,这样的场景满足以上两个语言发展需求。和孩子共同讨论可以让孩子能够说得更好,尤其是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3岁仍然可以赶超同龄人。
回答孩子问题需要遵循的原则
尽量简单的回答
当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尽量简单的来回答孩子的问题,毕竟孩子的认知是有限的,过于复杂的道理他们并不能听明白。比如孩子问为什么花儿都在春天开,直接告诉孩子春天阳光更充足,或者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不用长篇大论,孩子有兴趣会接着问下去。
多启发孩子进行思考
当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其实是我们培养孩子思考习惯的时候,我们希望孩子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需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多用反问句或者感同身受让孩子来体验,鼓励孩子自己找到答案。
不要编答案和孩子一起找答案
很多父母在不知道的时候会开始编造答案,这样做的目的第一
可以给孩子树立榜样,针对不会的问题,我们需要自己寻找答案;第二,和孩子一起找答案,就是在告诉孩子遇见问题时应该怎样来解决。
所以说看似简单的为什么,家长面对孩子的态度不同,孩子学到的知识也是不同的,孩子能力的获得和家长对孩子的付出是成正比的。
友情提示
鲁道夫?史坦纳说:教育始于孩子让我们为难的那一刻。
面对孩子无数个为什么,父母千万不要因为忍受不了而发脾气。因为教育孩子最好的时刻,就是孩子向家长求助的时刻,比如孩子发脾气,其实他是在说:我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气。孩子问为什么?就是他在说:我需要帮助来积累知识。一旦换位思考父母就不会再去责怪孩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