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

一套印度中产阶级的定义法,仅供参考,并未受广泛认可。

历史概述

编辑

“中产阶级”一词最早出现在詹姆斯·布拉德肖(James Bradshaw)于1745年发行的小册子《防止爱尔兰羊毛流入法国的计划》(Scheme to prevent running Irish Wools to France)。

该术语在历史上有诸多含义。以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首的一系列左派学者将历史中尚未完成资本主义革命、位于封建贵族与贫困农奴之间的资产阶级称为“中产阶级”。历史上曾有过“中产阶级财富”“贵族阶级财富”的区分。但随著工商业在封建主义中的发展、随著贵族精英也广泛参与到商业活动中去,这两种概念间的分野逐渐模糊。

约于1760年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于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并称为“双元革命”,它们构成了一般意义下资产阶级革命的序章。随著封建制度被推翻,贵族的统治地位让位于资产阶级,“中产阶级”的含义也开始变化。它逐渐与卡尔·马克思眼中从封建主义世界秩序向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过渡过程中特有的小资产阶级同义。一些左翼人士也使用“小布尔乔亚”等术语表达相同的含义。

毛泽东曾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使用“中产阶级”一词指当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并与“小资产阶级”分开使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因殖民地性质而受到国际资产阶级的剥夺(expropriation)。在当代,由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积极融入世界资本主义总秩序,这种用法已没有必要。——当然,在国际分工中负责提供人力资源、矿产资源等的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仍然面临类似处境。

最后,在当代资本主义语境下,“中产阶级”主要通过收入水平划分。这种用法所依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不同职业因其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层面的贡献不同而应当享有不平等的收入或分配份额,因为,如概论中指出的,该语境下的中产阶级一般包括“专业人士”“资深的蓝领工作者”等。一般来说,这些人仍然需要通过参与雇佣劳动以获取报酬,所以仍然属于马克思意义上的无产者,只不过大都是脑力无产者。有批评认为,这种对“中产阶级”的使用方式客观上鼓励了一种“劳工贵族”、是资产阶级维持阶级统治的一种方法。当然,在如中国这样的国家中,也有一些比较弱小的资本家以这种使用方式在意识形态中的泛滥为依据、通过自称为“中产阶级”来进行自保(通常是舆论自保)。

一般定义

编辑

鉴于中产阶级一词的复杂历史及不同使用方法所暗含的立场表达,对该术语还没有一个能够被广泛认可的定义。在当代西方经济学——即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的理论中,确定个体是否属于中产阶级的最常用方法是测定其收入增长。还有一些学派拒绝承认以这种方式所划分出的人群属于“中产阶级”。——这样算出来的中产阶级人数,一些人认为不够多,一些人认为不够精,还有人觉得这种计算毫无意义。

世界银行将经过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日收入超过2美元的人定义为中产阶级。根据这种划分方法,全世界有超过40亿的人达到中产阶级水准。狭义的中产阶级定义则是收入接近或超过发达国家中等收入者的人,其收入大约为人均31000美元或每天85美元。按照这种定义,全世界有约12%的人属于中产阶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