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形机器人快速迭代,轻量化大势所趋
1.1 人形机器人进入快速发展期
AI 助力智能化速度快速提升,人形机器人进入快速发展期。根据国际标准化 定义,机器人是一种能够通过编程和自动控制来执行诸如作业或移动等任务的机 器。1967 年日本召开的第一届机器人学术会议上,人们针对机器人提出了两个具 有代表性的定义,一是森政弘与合田周平提出的:机器人是一种具有自动性、智能 性、个体性、半机械半人性、作业性、通用性、信息性、柔性、有限性、移动性 10 个特征的柔性机器。二是加藤一郎提出的,具有如下三个条件的机器可称为机器人: ①具有脑、手、脚等三要素的个体;②具有非接触传感器(用眼、耳接受远方信息) 和接触传感器;③具有平衡觉和固有觉的传感器。从广义上来看,机器人也并非都 具备类似人的外貌和形态特征,事实上早期的机器人大多是以机械臂等形式存在, 经过了百年的发展历史,才出现了现阶段的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历程主 要分为几个阶段,初始阶段是 1960-90 年代,主要重点是实现双足行走功能和建 立基本的控制水平,其次是高度集成系统阶段(21 世纪初),机器人通过整合感知 和智能控制技术具备了基本的感知系统,并且能够根据感知输入做出简单判断并 调整动作,实现更流畅和连续的运动,接着就是突破性进展阶段(2010 年至今), 控制理论和技术的进步提升了机器人的认知能力,使其能够独立、稳定地执行复杂 动作,近几年 AI 的快速发展,人形机器人搭载生成式 AI,机器人大脑智能化程度 大幅提升。
人形机器人由感知、决策、控制、执行四大模块构成。感知模块是人形机器人 的信息采集中心,负责采集外部信息并将其处理成可被机器学习的内容,关键组件 为视觉、触觉、听觉等传感器;决策模块是人形机器人的大脑,承担对所得信息进 行运算并做出决策的核心任务,关键组件为芯片与人工智能算法;控制模块是人形 机器人运动的指挥中心,类似于人的小脑,从决策模块获取数据并控制驱动器的动 作,关键组件为控制器;执行模块在控制器的指挥下驱动机器人的肢体运动,类似 于人的肌肉,关键组件为伺服电机、减速器、丝杠等。人形机器人硬件结构除了四 大模块核心零部件之外,还有外骨骼躯干和能源电池等结构。
人形机器人成本结构中三大核心零部件包括减速器、伺服系统和控制器,成本 合计占比超 70%。拆分人形机器人成本结构,精密减速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形 机器人的精度和负载,是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之一,占人形机器人成本约 36%, 伺服系统是人形机器人在执行中对机器人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控制的核心功能 部件,占人形机器人成本约 24%,控制系统主要负责对机器人的运动轨迹进行规 划,从而给各个部位下达相应的动作指令,占人形机器人成本约 12%,机器人本 体及其他包括传感器、躯干、电池等成本合计占比约 28%。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 Optimus Gen2 重量减轻 10 千克,机动性更强,呈现 轻量化趋势。在 2021 年 8 月的 Tesla AI Day 活动中,埃隆·马斯克首次正式宣 布了 Tesla 人形机器人——Optimus 的概念;2022 年 9 月,在 Tesla AI Day 2022 上,特斯拉展示了人形机器人 Optimus 的首个实际工作原型,其身高 173cm,体重 73 千克。2023 年 12 月,Tesla 发布了人形机器人 Optimus 的第 二代产品,其较 Gen1 体重轻了约 10 公斤,步行速度提升 30%,并配备了更先 进的电机和传感器系统,使其在精确运动和环境感知方面表现更优。
1.2 轻量化大势所趋,对机器人性能及商业化落地至关重要
人形机器人快速迭代,轻量化大势所趋。从机器人发展历程看,呈现出追求灵 活敏捷的特征,因此必然要求机器人超轻量化、自由度增加趋势发展。不仅特斯拉 的产品如此,其他龙头公司的机器人在迭代过程中也呈现出相同的特征。优必选的 Walker X 相对 Walker(第二代)质量减轻 14kg,同时自由度由 32 增至 37。宇 树科技的新一代人形机器人 G1(入门版)体重相对 H1 减轻 12kg,同时自由度 明显增加,保证了产品达到更加轻巧灵活的性能。
轻量化可以提高人形机器人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人形机器人以能够像人类一 样执行大部分动作为目标,因此对其灵活性要求较高。轻量化设计可以减少机器人 各部件的重量,从而降低驱动系统所需的力矩和功率,较轻的部件更容易被驱动和 控制,相同的电机在驱动更轻的本体时,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承载力,使机器人在执行复杂动作时更加灵活和精准。以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为例,第二代产品 Optimus Gen 2 相对第一代整体重量从 73kg 减少到 63kg,速度提升 30%,同时手指等部 件灵活性大幅提升。2024 年 12 月 20 日,在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宝武镁业联合 埃斯顿推出镁合金机器人新品“ER4-550-MI”,该款机器人采用材质较轻的镁合 金材料替代铝合金,同类型部件减重约 33%,整机减重 11%,从而使节拍速度提 高 5%,部件响应速度更敏捷高效。
轻量化可以降低能耗,延长续航时间。在目前的电池能量密度下,人形机器人 可携带的电量有限,续航时长普遍在 2 小时左右。轻量化可以降低运动过程中的 惯性力,减少对驱动系统的负担,从而降低系统能耗,延长续航时间。宝武镁业和 埃斯顿联合推出的镁合金机器人新品“ER4-550-MI”实现减重 11%,整机能量损 耗降低 10%,使得相同电量下机器人能够工作更长时间和执行更多动作,避免频 繁充电带来使用的不便。
轻量化有助于延长寿命,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从力学角度看,轻量化设计通 过减轻部件质量,可以减小摩擦力和惯性力,降低零部件之间的摩擦和磨损,从而 延长人形机器人的使用寿命,同时轻量化有助于降低对驱动系统和结构的压力,减 少故障发生的可能性,降低运维成本。成本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商业化落地和市场空 间的打开至关重要,不仅包括生产成本,同时包括投入使用后的运维成本在内的全 生命周期成本。 人形机器人轻量化的途径包括材料的轻量化和结构优化法。人形机器人轻量 化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目前主流的路径包括零部件材料的轻量化和结构优化两 大路径。材料轻量化指采用密度低、质量更轻的零部件来降低自重,因此对材料的 强度等力学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构优化法在汽车轴承、RV 减速器、丝杠及 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均有成功的应用案例,可在保证性能情况下大幅减轻质量,结构 优化法可再细分为尺寸优化、形状优化和拓扑优化。两种路径各具特色,缺一不可。
2 镁是轻量化理想材料,机器人领域前景广阔
2.1 镁:轻量化首选材料,优势凸显
常见的轻量化材料主要有三种:铝、镁、聚醚醚酮(PEEK)和碳纤维材料, 铝和镁在价格上具有竞争优势。在汽车轻量化的应用中,目前铝的渗透率最高,根 据阿拉丁测算,2024 年新能源车单车用铝量已经达到 218.88kg/辆,传统燃油车 的单车用铝量也在逐步升高,到 2025 年约 180.04kg/辆。相比于铝,镁和 PEEK 材料的减重会更加明显,但两者的缺点主要是成本较铝更高,近两年随着镁价回落, 压铸技术提升,镁的汽车应用场景大幅扩张,后续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的机身材料。 PEEK 是一种高温热塑性材料,具有耐高温、耐磨、耐腐蚀、自润滑等特性, 广泛应用于电子、汽车、航空航天、军工和医疗等领域。PEEK 材料最早由英国帝 国化学公司于 1978 年开发出来,自问世后很长一段时间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国防 军工材料被巴黎统筹委员会(COCOM 组织)列为战略物资并实施严格的封锁和 禁运。我国自主研发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国内产能持续爬升,中研股份已发展 成为全球第四家 PEEK 年产能达到千吨级的企业。 从性能来看,碳纤增强的 PEEK 复合材料机械强度较高、密度较低。从密度来 看,碳纤增强 PEEK 继承了碳纤维和 PEEK 轻量化的优势,在三种轻量化材料中密 度最低,镁合金比 PEEK 复合材料稍高,铝合金则较重,比镁合金重 50%。从机 械强度来看,纯 PEEK 材料机械强度较低,但通过碳纤增强后,机械强度有明显提 升,甚至强于传统材料钢铁,而镁合金和铝合金机械强度弱于钢铁,铝合金在抗拉 强度上略有优势。尽管在机械强度和密度上占据优势,碳纤增强 PEEK 复合材料在 熔点上仍有不足,虽然在塑料制品中属于耐高温的种类,但与金属材料相比熔点较 低,难以应用在 350 度以上的高温环境下。
PEEK 价格仍然偏高,应用扩展有待进一步降本。PEEK 材料的价格目前仍处 于高位,全球龙头英国威格斯售价在 50 万/吨以上,国产中研售价也在 30 万吨以 上。国产价格具备一定优势,但与镁、铝等金属材料相比,仍高出 10 倍以上,不 利于人形机器人的整体降本,后续的应用扩展还有待成本进一步下行。
当前镁性价比凸显。根据镁铝的密度关系,镁的密度比铝小 1/3,因此按照重 量计价时,镁价理论上可以是铝价的 1.5 倍,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镁相对容易出 现表面腐蚀的情况,部分镁产品需要进行表面处理,产生额外的成本,因此镁铝比 常年落在 1.1 到 1.3 之间。截至 2025 年 1 月 17 日,镁铝比为 0.877,低于合理 区间,镁性价比凸显,有利于镁开拓新兴领域应用。
镁具有更低的密度(约 1.8g/cm3),同体积比铝合金重量减少三分之一。乘 用车整车中,重量最大的组件为白车身、动力系统及底盘系统,白车身重量占比 28%,是目前车身轻量化减重的主要应用方向。使用镁合金和铝合金生产的白车身 重量,分别为 153kg、230kg,相比于基准的钢铁材料减重 38.7%、59.2%,镁合 金比铝合金减重 33.4%,因此在汽车多个部件上,镁对铝形成了部分替代。
除了更轻之外,镁在减震性能和散热性能方面也要比铝更加优秀。一方面,由 于人形机器人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物品的取放,包括液体物体的取放,对减 震性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另一方面,人形机器人在执行工作任务时,身体内部的 驱动电机在承载负荷的过程中转速提升,会散发热量,对散热能力也提出了要求。
① 减震性能:镁是阻尼性能最好的结构材料。可用于控制噪音和增强结构的稳 定性。利用此性能,镁合金制作的方向盘渗透率在过去十年中逐步提升。新 兴应用领域中,座椅支架也利用了镁合金减震性能优异的特点。 ② 散热性能:镁合金的散热性能比铝合金更好。AZ91D 镁合金导热系数 54W/mK;A380 铝合金导热系数接近 100W/mK,相差一倍。意味对于相 同体积与形状的 AZ91D 与 A380 材料的散热器。某热源生产的热量(温 度)由散热片根部传递到顶部的速度,A380 比 AZ91D 快一倍。即 A380 材 料的散热器根部与顶部的温度差,比 AZ91D 材料的散热器小。这意味着由 AZ91D 材料制作的散热片根部的空气温度与顶部的空气温度的温度差,比 A380 材料制作的散热片大,因此加速散热器内部空气的扩散对流,使散热 效率提高。利用此特性,汽车中车灯散热支架和电驱壳体都有使用镁合金生 产的产品。
有了汽车轻量化的成功经验,镁合金或将继续助力人形机器人轻量化。综合来 看,镁合金的轻量化效果比铝合金更好,在价格方面比 PEEK 复合材料有显著优 势,在人形机器人量产在即的背景下,镁合金或成为人形机器人轻量化材料的首选。
2.2 机器人壳体等部件可以使用 AZ91D 牌号镁合金
AZ91D 和 AM60B 两个牌号占汽车用镁合金的 90%。根据主添加元素的不 同,镁合金可分为 AZ 系列(Mg-Al-Zn)、AM 系列(Mg-Al-Mn)、AS 系列(MgAl-Si)与 AE 系列(Mg-Al-RE)。AZ 系列具有较佳的力学性能、铸造性能与耐蚀 性能,且具有较高的屈服强度,常用于制造形状复杂的薄壁压铸件;AM 系列多用 于制造经受冲击载荷、安全性较高的服役部件。镁合金按照应用工况与服役载荷可 分为 8 种,其中压铸镁合金与稀土镁合金近年来的需求量持续增加。与其他金属 材料、工程塑料相比,镁合金密度低、减震性高、电磁屏蔽效果好、降噪性能优, 且具有良好的加工成形与回收性能,在制造加工难度与材料应用发展两个维度都 属于当今材料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机器人壳体等部件可以使用 AZ91D 镁合金。AD91D 镁合金密度只有 1.7kg/m3,是铝的 2/3,钢的 1/4,强度高于铝合金钢,比刚度接近铝合金钢,能 够承受一定的负荷,具有良好的铸造性和尺寸稳定性以及良好的阻尼系数,减震量 大于铝合金和铸铁,非常适用于汽车领域,同时在航空航天、便携电脑、电器产品 的壳体、小尺寸薄型或异型支架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
2.3 工业机器人开始推广使用镁合金
宝武镁业和埃斯顿机器人推出镁合金工业机器人新品“ER4-550-MI”。2024 年 12 月,在南京举办的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宝武镁业与埃斯顿机器人共同推出 一款镁合金工业机器人新品“ER4-550-MI”,这款机器人结合了宝武镁业在镁合金 材料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和埃斯顿在机器人技术上的创新成果,其轻量化设计相 较于铝合金版本减轻了自身 11%的重量,该款机器人不仅提升了 5%的节拍速度, 还因其材料特性,在减震、电磁屏蔽和散热方面表现卓越,从而增强了稳定性。此 外,能耗降低了 10%,显著提高了运行效率。当前宝武镁业在机器人领域主要研 发机器人的盖板,底座,控制臂等壳体部件。人形机器人减重大趋势下,镁合金材 料有望在人形机器人骨骼、外壳等部件上使用。
3 机器人应用有望拉动镁用量大幅提升
工业机器人正在快速发展。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2023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 装机量已经达到 54 万台,相比 2015 年的 25 万台翻倍增长。而我国的增速明显 更快,国家统计局显示,我国 2024 年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了 53 万台/套,同比增 长 40%。
镁应用方兴未艾,当前完全用镁替代情况下,仅工业机器人或能拉动 2683 吨 镁消费量。宝武镁业与埃斯顿共同推出的镁合金机器人,将有力推动镁合金材料在 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产业化进程。镁合金凭借“轻、快、稳、省”等诸多优势,将有 力赋能机器人产业。我们按照埃斯顿官网机器人相似型号的臂展、负载以及镁合金 带来的减重效果推算,此次新品 ER4-550-MI 重量或在 22.25 千克左右,实现减 重 2.75 千克。同时我们利用镁合金和铝合金之间的密度差推算 ER4-550-MI 单机 用镁量或在 4.97 千克左右。若全球工业机器人均采用镁合金,则或能拉动 2683 吨镁金属消费量。实际上,本次推出的 ER4-550-MI 产品为较小类型的产品,未 来若在 ER10B-900-MI 等更大型机器人型号上运用,则单机用量有望超过 10 公 斤,同时随着全球工业机器人数量继续高增速增长,远期按工业机器人 100 万台 套测算,则远期对镁金属消费的拉动量级或能达到万吨以上。
人形机器人量产在即,镁合金是轻量化理想材料,应用前景广阔。我们认为镁 合金在人形机器人上可以应用在外壳材料上,我们以主要的壳体来测算人形机器 人用镁合金的潜在空间。根据我们的测算,单套人形机器人壳体用镁合金的用量或 在 13.7kg 左右,远期以 100 万台套测算,则远期对镁金属消费的拉动量级大概 在 1.37 万吨。 ① 关节电机壳体:ER4-550-MI 主要在节拍速度、减震等方面提升了机器人的 性能。从功能性角度出发,在人形机器人上,镁合金同样可以实现上述功能 的优化。人形机器人的速率等参数与关节模组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认为镁合 金或可以用在人形机器人的关节电机外壳。按主流关节电机尺寸来看,单位 电机外壳体积或在 408 立方厘米左右,若采用镁金属,则单位用量为 0.71 千克。
一般人形机器人上关节数量为 25-30 个,电机外壳或可拉动 10 千克/台(套) 镁金属用量,远期拉动 8520 吨镁金属消费量。宇树科技 H1-2 单手臂拥有 4 个 自由度,包括身肩关节、肩关节、上臂关节和手肘关节,且可拓展。单腿拥有 5 个自由度,包括胯关节、腿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腰部具备 1 个自由度, 即腰关节。整机共有 19 个自由度,由 19 个关节电机组成,使得机器人能够实 现精确的运动和姿态控制。而特斯拉的 Optimus Gen2 则有 28 个关节数量。我 们假设一个人形机器人平均关节数量为 25 个,由于这些关节大小不一,我们审慎 按一半计算,则这 25 个关节电机外壳或可以拉动 8.52 千克的镁金属用量,远期 若按 100 万套出货量计算,则对镁金属的消费拉动或可达到 8520 吨。
② 躯干壳体结构:我们认为镁作为轻量化材料,可以应用在人形机器人外部壳 体上,包括腿部、手部以及上半身部分的外壳。我们采用体积估算法,以宇树 科技 G1 技术参数为例,并根据官网及专利中的图例,用线段对比的方法大 致估算出人形机器人腿部、手部以及身体部分的长宽及材料厚度。最终估算 出总体积为 2991 立方厘米,若采用镁金属,则单位用量为 5.20 千克。按 100 万台套计算,远期或拉动 5200 吨镁金属消费量。
4 重点公司分析
4.1 宝武镁业:镁产业链龙头,星辰大海
公司为镁合金行业龙头,全产业链覆盖,资源优势显著。公司拥有丰富白云石 资源,巢湖云海拥有 8864.25 万吨白云石的采矿权;安徽宝镁拥有 131978.13 万 吨白云石的采矿权。五台云海拥有 57895 万吨白云石矿。公司拥有“白云石开采 -原镁冶炼-镁合金熔炼-镁合金精密铸造、变形加工-镁合金再生回收”的完整产业 链。
目前公司拥有 10 万吨原镁,20 万吨镁合金产能,全国布局,未来公司产能 增长空间广阔。公司拥有三大原镁供应基地:山西五台云海、安徽巢湖云海、安徽 宝镁;拥有四大镁合金供应基地:安徽巢湖云海和安徽宝镁主要面对长三角和中部 地区客户;山西五台云海主要面对中西部客户及出口,广东惠州宝镁主要面对珠三 角客户。公司有多个在建项目正有序推进,在巢湖新建 5 万吨原镁产能、在五台 新建 10 万吨原镁和 10 万吨镁合金、在青阳新建 30 万吨原镁和 30 万吨镁合金, 全部达产后拥有 50 万吨/年以上原镁和镁合金产能。近年来,公司先后收购了重 庆博奥、天津六合镁,完善镁合金深加工产品的国内布局,云海精密、巢湖精密、 安徽宝镁负责长三角与中部市场,重庆博奥负责西南市场,荆州云海负责华中市场, 天津六合负责北方市场。
镁下游应用空间广阔。①汽车轻量化:近几年镁应用于汽车轻量化的产品除了 方向盘、转向件等小的零部件以外,汽车中大件因压铸厂家设计能力和技术水平逐 步提高,产品价格降到合理水平,在汽车领域的覆盖率也逐步提升。汽车三电产品 近几年开始应用和放量,自行车轮毂、车身及前叉等部件也逐步使用镁合金替代。 公司结合自身优势,主要提供仪表盘支架、中控支架、汽车三电产品、座椅支架、 转向件、自行车轮毂和前叉等部件。②建筑模板:公司用大型压铸机一体化压铸产 出镁合金建筑模板,有重量轻、可回收、成本低、耐碱性环境等优点,凭借成本以 及性能优势,镁合金有望实现对传统建筑模板的部分替代,对镁应用领域的拓展是 一个重大突破。③镁基固态储氢材料:作为氢的可逆“存储”介质,镁基固态储氢 材料具有优良的吸放氢性能以及长期循环无动力学衰减和容量损失的优点,可实 现大容量固态储氢,不但可降低氢气的储运成本和能耗,而且安全便捷,有望成为 氢储运领域的重要关键材料,从而推动氢能行业的发展。④无人机、VR 眼镜、机 器人等新兴领域应用。利用镁轻量化、优秀的散热和减震性能,在无人机、VR 眼 镜、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均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产品结构逐步向深加工拓展,多应用领域产品布局,一体化优势将逐步显现。 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大向深加工业务拓展,镁铝合金深加工业务收入占比逐年快速 提升,从 2019 年 10.4%的收入占比提升至 2024 年上半年 42.6%的收入占比。 其中,镁合金的收入占比从 2019 年的 5.7%提升至 13.1%。
多应用领域产品布局,一体化优势将逐步显现。公司在多个镁应用领域布局, 在不同产品上实现一系列的重要突破。未来,随着镁需求场景的逐步打开,公司全 产业链多应用领域布局的优势将逐步显现。 1、 建筑模版:研发“70%镁标板+30%铝非标板”镁铝组合模板体系,将整 套模板减重 30%以上。自 2022 年开始,宝武镁业的镁合金建筑模板已批 量供货、形成规模并赢得了行业认可。2023 年 11 月,宝武镁业旗下安 徽镁铝建筑模板科技有限公司荣获中国模板脚手架协会“百强企业”。今 年 7 月,宝武镁业荣获 2024 年度中国模板脚手架行业“高质量发展奖”; 2、 汽车:公司不断扩大镁合金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包括方向盘骨架、仪表盘 支架、中控支架、显示屏支架、座椅支架等几十种汽车镁合金零部件产品, 运用在多个汽车品牌。2023 年,公司成功开发超大型镁合金一体压铸件。 2023 年 6 月成功试制出镁合金超大型汽车压铸结构件,包含一体化车身 铸件和电池箱盖两类超大型新能源汽车结构件,较铝基材有效减重 32%。 2024 年 7 月,联合汇川发布镁合金轻量化电驱总成,与传统铝合金材料 结构相比减重 2.5-7 千克; 3、 低空经济:公司与小鹏飞行汽车签订合作协议,成为其仪表板管梁总成、 中通道左右下支架总成等关键零部件的定点供应商; 4、 机器人:研发机器人的盖板,底座,控制臂等部件。已成功联合埃斯顿发 布镁合金工业机器人。
大股东更换为宝钢金属,更名宝武镁业。宝钢金属成为大股东后或将与公司形 成研发、客户等协同,促进公司发展。
4.2 星源卓镁:专注镁合金压铸,放量在即
公司是镁合金深加工先锋,专注压铸二十年,营收稳步增长,盈利能力出色。 公司成立于 2003 年,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主要从事镁合金、铝合金精 密压铸件和配套压铸模具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致力于成为镁合金压铸件的轻量化 应用和半固态成型解决方案的领航者。 公司以模具起家,并逐步向下游镁铝深加工产品延伸,目前公司主要收入来源 为镁合金压铸件和铝合金压铸件,两者合计营收占比超过 90%。2024 年上半年, 镁合金压铸件、铝合金压铸件分别占公司营收比例为 64.57%、30.54%。 得益于公司较高的产品附加值,公司毛利率水平出色,虽然由于产品结构调整 以及原材料价格上升等原因导致毛利率有所下降,但主要产品的毛利率水平依然 在 30%以上,相较于一般的材料加工企业盈利能力出色。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各类汽车零部件,应用于国内外诸多知名品牌汽车车型。公 司现有主要压铸产品包括汽车显示系统零部件、汽车座椅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动力 总成零部件、汽车车灯零部件、汽车中控台零部件等汽车类压铸件以及非汽车类压 铸件。公司产品最终应用于特斯拉、福特、宝马、奥迪、沃尔沃、捷豹路虎、红旗、 上汽、蔚来、长城、奇瑞、极氪等国内外知名品牌汽车车型。
公司在精深加工领域具备一体化生产能力,为客户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一站式 服务。无论在项目开发还是量产阶段,具有非常明显的定制化、一体化以及交期等 优势。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公司已具备模具研发制造、压铸成型、精密加工、表面 处理、产品涂装、质量检测等一体化研发生产能力。公司在压铸成型、后道处理、 精加工、检测与控制等方面形成了多项核心技术。目前公司拥有不同型号和类型的 设备,满足不同客户需求。 1、 模具:公司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在同行业中一直占据着领先水平,能自行 设计制造 2500 吨以上压铸模具。能够制造从 300-3000 吨不等规模的压 铸模具。
2、 压铸:公司能够制造从 300-4000 吨不等规模的合金产品,并掌握了半固 态铸造的技术工业,可以成型更复杂的制品,可提供 650-3000 吨不等规 模的生产。
3、精加工:公司可提供钻、铣、车、镗等各式各样的精加工服务,以数控加 工中心配合自主设计研发的工装夹具进行精密加工,实现产品的高精度要求。据公 司官网介绍,公司各类合格铸件年加工能力 1000 万件。
客户依赖度下降,2024 年新增多个项目配套定点,公司业务将进入发展快车 道。公司前五大客户集中度明显下降,第一大客户收入占比也在下降,反应出公司 业务收入来源正逐渐多元化,对单一客户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2024 年公司新增 多个项目的配套定点,涵盖了汽车显示系统零部件、汽车中控台零部件、汽车轮胎 支架零部件等,公告的定点总金额达到 15.73 亿元,将从 2025 年起逐渐量产,预 计公司业务发展将提速。
公司海内外产能仍有增长空间,支撑公司长期发展。公司上市时募集资金投资 建设高强镁合金精密压铸件生产项目,设计产能为 480 万件/套产品,从资金投入 进度来看,项目建设接近尾声;2024 年 8 月公司公告将使用超募资金投资建设年 产 300 万套汽车用高强度大型镁合金精密成型件项目;此外,公司于 2024 年 8 月同时公告将投资建设泰国生产基地。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